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社会建设研讨会纪略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智慧社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以人为本、以用为本”的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智慧社会的同步建设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品质和体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面对粤港澳大湾区行政区划管理、文化差异、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需要更有智慧地去解决智慧社会建设中的挑战和问题。在此背景下,近期由香港浸会大学、广州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中科院先进技术研究院、广州慧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主持的“粤港澳大湾区智慧社会建设研讨会”在深圳召开,从多个角度阐明智慧社会建设中的问题。
智慧社会建设离不开空间信息
专家认为,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及相关数字化技术是智慧社会建设的基础,但空间信息的参与,并不等同于提供一张数字地图,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整合和加入其他社会信息。
一些专家认为,将测绘地理信息进行地理编码形成唯一实体,是实现智慧社会数字化的必要途径。泛化的空间信息技术和数据获取手段,还包括互联网、5G、物联网传感器等,它们拓展了空间信息的获取渠道。
地球空间信息参与智慧社会建设从多源数据角度,空间信息获取技术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提供社会中人的行为活动数据。如城市夜光遥感数据分析不仅反映了城市扩张和发展趋势,也间接反映了城市中人的活动特征。从构建和谐数字生态角度,空间信息建模技术可为智慧社会的数字生态提供最为重要的数字孪生保障。
对于智慧社会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一些专家建议,地球空间信息学相关技术要敢于走出去。智慧社会信息化建设除了要有空间信息领域专家,也要有其他专业人士参与。同时,不应过分考虑技术壁垒,可以考虑空间信息的外延扩展,多学科碰撞,要敢于提出新的问题。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区域内部城市群发展不平衡,是区域建设智慧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这点在粤港澳大湾区体现得尤为明显。
专家表示,首先,从行政上看,粤港澳三地的行政体制和管理在不同框架内,在信息获取及数据感知方面存在“数字鸿沟”。其次,大湾区内部城市群(9+2)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珠江东西两翼存在较大经济发展差异。这也是大湾区在建设智慧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一些专家认为,城市间缺乏协同机制的问题会掣肘大湾区智慧社会的整体规划。站在人的角度,智慧社会建设更多是期望在城市群或者更大范围的统一规划内提出相应的建设方案。
虽然粤港澳大湾区是较早提出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的地区,但城市发展的融合,仍需时日。还有些专家认为,借助与地理位置信息相关的人的行为和流动数据,通过时空建模等方式获悉,粤港澳城市间的协同合作程度较之多年前已发生了较大改观,可为建立城市群级别的智慧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思路。
此外,现阶段智慧城市功能模块分散化建设,不利于构建一个整合度高的智慧社会。智慧社会最终是面向人的“智慧”,除了经济、技术层面的挑战,还存在技术和人文结合上的挑战。
未来智慧社会的愿景
对于未来智慧社会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教授给出了自己的构想。
他表示,首先未来应该是一个人与机器人共存的时代,空间信息需要服务人与机器人的共同需求。比如,未来会有无人驾驶,地图和道路交通标识还需要让自动驾驶脑来理解,地图信息需要变革成为新一代的地图产品。
其次,未来的智慧社会需要考虑基于本体的语义网络来描绘地理实体,改变长期以来地图信息化就是一个具象和符号化过程的现状。
再次,智慧社会建设让地理信息领域的注意力从地理信息科学转向利用信息挖掘回答人与自然的关系,回归地理学本源任务。
“信息是手段不是目标,智慧社会建设的目标是要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李德仁院士表示。
多位专家谈到,智慧社会建设也可能会带来的安全问题,包括信息安全等,需要引起关注并做好预防措施。同时,站在智慧生态更高要求上,除了智慧设施的建设,智慧社会还需要人文情怀,需要警惕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弊端。在运营模式上,智慧社会建设可以涵盖资本与技术有机融合的模式,政府不再是唯一主导。
通过研讨,专家们认为,智慧社会要能够“自下而上”快速适应新兴的城市治理模式,还要承接“自上而下”的数字孪生、泛城市大脑顶层设计。
以上就是的全部内容了,由柳州测绘公司整理,本公司设备先进且齐全,主要设备有:GPS测量定位仪、全站仪、水准仪等等。公司承接各类测量项目,选择长河值得信赖﹗
- 上一篇:河南天空地遥感智能监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
- 下一篇:贵州建立遥感影像“1+5”统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