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市地理国情监测助力城市治理纪实
北京市地理国情监测助力城市治理纪实
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紧张……这些“城市病”,正是北京这样的超大城市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如何破解?需要运用创新的技术和科学方法进行城市治理。
从2013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起,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市测绘院)用了6年多时间、投入500余人,面向城市治理需求进行科技攻关,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地理国情监测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北京城市管理工作中,助力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辅助决策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促进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工程,通过开展京津冀重点大气颗粒污染源评估和地表沉降分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该院承担的《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测绘学会2019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面向需求
为城市治理推开一扇门
“如何把城市建设成山川秀美、空气清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这是我国大部分城市当前的重点和难点,迫切需要创建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装备、软件服务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测绘院副院长杨伯钢说。
2014 年 1 月,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成立,27 个市属委办局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现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测绘院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工作实施。北京市测绘院成立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工作办公室,杨伯钢任项目总负责人,下设8个工作组,项目团队汇集了全院的技术骨干。由此,该院面向城市治理需求,开始了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探索。
地理国情专班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王淼介绍,项目制定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体系,创建了城市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模式,构建了数据快速获取、自动化处理、智能化分析、泛在化服务的监测技术体系,研制了城市地理国情数据管理平台,编制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系列标准,建立了城市地理国情统计分析与监测应用模型,支撑了城市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国情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突破了城市功能、城市地表形态变化以及城市违法用地等常规监测技术,构建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方法;发展了时空大数据与物联网数据、实时大数据和专题数据的融合与分析方法,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6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为组长的专家组在项目验收时评价道。
据介绍,项目先后取得检测报告、结题验收证明、同行评议、成果鉴定证书等30余项,得到各级领导、同行专家、成果鉴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应用单位等多方面的部门认可。
技术突破
首创精细化内容与指标体系
“项目首创了面向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内容与指标体系,在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建模理论与方法、内容指标编码体系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既满足了国家监测要求,又重点服务‘城市病’治理需求,还能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指标衔接,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杨伯钢说。
教授级高工刘博文介绍,项目构建了城市地理国情社会化应用的软件体系、产品体系和应用模式,建立了按需监测、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城市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方法;建成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一张图和云服务平台,这些都为城市地理国情社会化应用,提供了目标框架、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为了让监测成果更好地在城市精准治理、精细管理、动态评估中得到应用,团队构建了“基本汇总—综合统计—专题评价”城市地理国情系列统计分析技术体系,研究了城市地理国情时空数据与物联网数据、区块链和专题数据的融合与分析方法,提出了一套面向城市规划决策的综合分析模型。
丰硕的成果,得益于研发团队数年来的辛勤付出。据悉,项目团队由50余名研发人员组成,多名博士、几十位硕士共同参与,平均年龄在29岁左右。春去秋来,项目团队测调人员风餐露宿,足迹遍布北京的山山水水。他们中有的职工孩子出生,仅仅回家4天又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上;有的职工孩子才几个月大,外调一住就是一两个月;有的带病坚持工作,也舍不得休息一下,生怕工作被落下;有的长辈去世了,直到完成阶段性任务才匆匆赶回家。
正是有了这种担当和奉献,短短几年团队硕果累累——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奖近30项,团队曾获得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先进集体称号。
立足首都
成果应用辐射京津冀城市群
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立足于首都北京,辐射京津冀城市群,推广到全国各大重点城市,对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进步起到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的一项研究。
一年来,地理国情监测在服务宅基地权籍调查、国土“三调”,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疏解非首都功能、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校核和勘界定标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北京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中心与北京市测绘院联合,用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与规划选址专题数据进行空间挂接、分析结果。针对“有问题”的选址再进一步空间叠加分析,查看问题原因。
“地理国情数据现势、翔实、准确,有效解决了规划选址与实地地类的空间匹配问题,避免规划选址阶段的外业实地核查,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北京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中心技术人员介绍,地理国情专班技术团队四五人对选址的5万多个图斑进行分析,用了2周左右就完成工作。如果采用外业实地核查,需要10人参与同时启用大量车辆和外业仪器,花费3个多月才能完成。
同时,针对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选址的难题,地理国情专班黄迎春博士团队主动对接相关部门的业务需求,做好普查、监测数据的深度开发,挖掘地理国情信息蕴含的内在价值。“通过分析和调查,北京市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为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提供了精确的现状地类判定、周边地类环境的评估,为造林空间选址提供了最佳方案,很好地完成了监测成果的共享和推广应用。”黄迎春说。
此外,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支撑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三条红线”,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和反馈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服务城市生态用地督查、大气颗粒污染源监测;对重点区域的人流、车流和空气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并进行可视化表达,为人口疏解、交通改善与环境整治提供了决策支持。
3月2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召开专题会,听取了北京市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工作汇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城市监测体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很有意义。下一步要继续加大统计分析力度,尤其是要将单体建筑跟规划地块和规划圈层挂接,深入分析单体建筑增减变化与建设用地减量、规划用地审批等相互关系,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广泛地推广应用。
如今,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数据依据,被列入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勘界定标等国家工作文件中。其中,地表覆盖、构筑物、地理单元等数据在解决山区“锯齿状”“龙须状”等不规则边界问题以及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的完整性、提高红线精度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从2013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起,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市测绘院)用了6年多时间、投入500余人,面向城市治理需求进行科技攻关,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地理国情监测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北京城市管理工作中,助力北京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辅助决策北京市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北京市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促进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工程,通过开展京津冀重点大气颗粒污染源评估和地表沉降分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该院承担的《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获得中国测绘学会2019年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面向需求
为城市治理推开一扇门
“如何把城市建设成山川秀美、空气清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这是我国大部分城市当前的重点和难点,迫切需要创建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装备、软件服务体系来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测绘院副院长杨伯钢说。
2014 年 1 月,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成立,27 个市属委办局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现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北京市测绘院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全面负责项目的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和工作实施。北京市测绘院成立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工作办公室,杨伯钢任项目总负责人,下设8个工作组,项目团队汇集了全院的技术骨干。由此,该院面向城市治理需求,开始了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探索。
地理国情专班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王淼介绍,项目制定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体系,创建了城市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模式,构建了数据快速获取、自动化处理、智能化分析、泛在化服务的监测技术体系,研制了城市地理国情数据管理平台,编制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系列标准,建立了城市地理国情统计分析与监测应用模型,支撑了城市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国情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突破了城市功能、城市地表形态变化以及城市违法用地等常规监测技术,构建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方法;发展了时空大数据与物联网数据、实时大数据和专题数据的融合与分析方法,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6月,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为组长的专家组在项目验收时评价道。
据介绍,项目先后取得检测报告、结题验收证明、同行评议、成果鉴定证书等30余项,得到各级领导、同行专家、成果鉴定、第三方评价机构、应用单位等多方面的部门认可。
技术突破
首创精细化内容与指标体系
“项目首创了面向城市治理的精细化内容与指标体系,在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建模理论与方法、内容指标编码体系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既满足了国家监测要求,又重点服务‘城市病’治理需求,还能与其他自然资源调查指标衔接,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杨伯钢说。
教授级高工刘博文介绍,项目构建了城市地理国情社会化应用的软件体系、产品体系和应用模式,建立了按需监测、定期评估、动态调整的城市地理国情动态监测方法;建成了城市地理国情监测一张图和云服务平台,这些都为城市地理国情社会化应用,提供了目标框架、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
为了让监测成果更好地在城市精准治理、精细管理、动态评估中得到应用,团队构建了“基本汇总—综合统计—专题评价”城市地理国情系列统计分析技术体系,研究了城市地理国情时空数据与物联网数据、区块链和专题数据的融合与分析方法,提出了一套面向城市规划决策的综合分析模型。
丰硕的成果,得益于研发团队数年来的辛勤付出。据悉,项目团队由50余名研发人员组成,多名博士、几十位硕士共同参与,平均年龄在29岁左右。春去秋来,项目团队测调人员风餐露宿,足迹遍布北京的山山水水。他们中有的职工孩子出生,仅仅回家4天又立即投入到工作岗位上;有的职工孩子才几个月大,外调一住就是一两个月;有的带病坚持工作,也舍不得休息一下,生怕工作被落下;有的长辈去世了,直到完成阶段性任务才匆匆赶回家。
正是有了这种担当和奉献,短短几年团队硕果累累——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奖近30项,团队曾获得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先进集体称号。
立足首都
成果应用辐射京津冀城市群
面向城市治理的地理国情监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是立足于首都北京,辐射京津冀城市群,推广到全国各大重点城市,对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技术进步起到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的一项研究。
一年来,地理国情监测在服务宅基地权籍调查、国土“三调”,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疏解非首都功能、全市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校核和勘界定标及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1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北京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中心与北京市测绘院联合,用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与规划选址专题数据进行空间挂接、分析结果。针对“有问题”的选址再进一步空间叠加分析,查看问题原因。
“地理国情数据现势、翔实、准确,有效解决了规划选址与实地地类的空间匹配问题,避免规划选址阶段的外业实地核查,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北京市国土资源勘测规划中心技术人员介绍,地理国情专班技术团队四五人对选址的5万多个图斑进行分析,用了2周左右就完成工作。如果采用外业实地核查,需要10人参与同时启用大量车辆和外业仪器,花费3个多月才能完成。
同时,针对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选址的难题,地理国情专班黄迎春博士团队主动对接相关部门的业务需求,做好普查、监测数据的深度开发,挖掘地理国情信息蕴含的内在价值。“通过分析和调查,北京市地理国情监测项目为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提供了精确的现状地类判定、周边地类环境的评估,为造林空间选址提供了最佳方案,很好地完成了监测成果的共享和推广应用。”黄迎春说。
此外,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支撑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三条红线”,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和反馈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服务城市生态用地督查、大气颗粒污染源监测;对重点区域的人流、车流和空气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并进行可视化表达,为人口疏解、交通改善与环境整治提供了决策支持。
3月2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召开专题会,听取了北京市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工作汇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负责人表示,城市监测体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很有意义。下一步要继续加大统计分析力度,尤其是要将单体建筑跟规划地块和规划圈层挂接,深入分析单体建筑增减变化与建设用地减量、规划用地审批等相互关系,将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广泛地推广应用。
如今,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数据依据,被列入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勘界定标等国家工作文件中。其中,地表覆盖、构筑物、地理单元等数据在解决山区“锯齿状”“龙须状”等不规则边界问题以及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的完整性、提高红线精度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撑。
项目成果在京津冀城市群以及重庆、武汉等多个城市也得到了推广应用,深入挖掘了面向特大城市的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的内在价值和作用。尤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 ,集中在生态、城市空间、地表沉降等方面开展研究应用。
以上就是的全部内容了,由南宁测绘公司整理,本公司设备先进且齐全,主要设备有:GPS测量定位仪、全站仪、水准仪等等。公司承接各类测量项目,选择长河值得信赖﹗
- 上一篇:贵州部署“三调”单位复工复产